>>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城市公交车消防技术设计探讨与思考
城市公交车消防技术设计探讨与思考
更新时间:2014-07-07 11:40:54
2009年6月5日8时25分许,成都北三环附近一辆9路公交车发生燃烧,致27人遇难72人受伤,证据显示,事故系有人携汽油上车引起。就公交车火灾而言,该起火灾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故。由于公交车是各城市普遍采用的公共交通工具,也是很多市民平时出行优先选择的工具。为了防止类似火灾事故的发生,必须详细探讨公交车火灾发生、蔓延及人员死伤原因等,以研究其防范措施。
一、“6.5”公交车火灾事故成因及特点
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成都市6.5公交车燃烧重大事故第五次新闻发布会上通报说,多项证据显示系有人携带汽油上车后过失或故意引燃导致事故发生。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自事故发生后四川省和成都市公安机关组织警力分别对燃烧公交车乘客、司机、发生事故现场目击者、参加救援者以及9路公交车沿线群众、公交公司相关人员累计两千余人进行了调查走访,并与除重症监护伤员外的全体乘车受伤人员逐一见面,多人反映车辆发生燃烧前闻到汽油味。另一方面,事故调查组从现场、车内燃烧残留物以及伤者、遇难人员身上提取了检材,分多批次进行了理化检验,目前已检出车厢内残留物中有汽油成分,其它大部分均为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乙烯等材料。“综上所述,有人携带易燃物品上车,目前可确定为汽油,不排除过失或故意引发燃烧”。
根据初步相关报道,此次公交车火灾有以下特点:
一是人员过多过挤,影响逃生。目前,大部分公交车在高峰时段,超载十分严重。根据1987年颁布的国家强制性标准《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规定,城市公共汽车按每人0.125平方米核定载客数,也就是1平方米内,只要不超过8个人,就不算超载。而现实情况,公交车再挤,1平方米也很难站下8个人。此次火灾数据显示,车上大约载有110人左右。按照标准,一辆11.73*2.5(约30平方米)的成都公交车每平方米只占4人,而现实情况,是“前车挤不进,后门打开也挤不上该9路车的一对青年事后颤抖地向家里报平安”。
二是火灾的燃烧蔓延迅速。前后只有十几分钟,就造成27人死亡,72人受伤的重大事故,这表明国家制定的公交车内部装饰材料标准可能已不适应现行情况。车辆内部材料的阻燃性较差,比如这次事件中燃烧的公交车,车内材料起了很大助燃作用,包括各种塑料坐椅、地板以及顶扣板很快就烧光了。
三是市民自救及疏散逃生意识薄弱。很多市民完全不知道在紧急状态下应该怎样处理,甚至连安全锤在什么地方,怎样使用都不知道。
二、公交车消防技术设计探讨
针对成都“6.5”公交车火灾事故的特征,公交车的消防安全探讨如下:
(一)公交车内部装修材料的探讨
根据成都“6.5”公交车火灾事故的原因分析,发现车厢采用许多可燃材料,导致火灾蔓延迅速,并产生有毒气体,市产生大量人员死伤的重要因素。
目前公交车的车体及内部装修,部分采用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等,在电、由路系统故障成为过失引起了大规模火灾时,难以迅速蔓延火灾,但在人为纵火、恐怖活动时引起的大规模火灾时,防火性能和评估标准是否适用,似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二)公交车的消防逃生系统设计的探讨
由于道路上运输的普遍是空调车,且空调车是相对封闭性空间,在紧急时,人员需使用安全锤砸碎玻璃后跳窗逃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员的疏散,建议增设活动侧窗,并增设应急标志或标示。
公交车的车门一般是内开式,紧急情况时,人员惊慌,拥挤而压紧开门扇,大门无法开启,在设计时是否可考虑紧急状况下门能外开,以利于疏散;公交车的车门一般是电动的在火灾状况下很难开启,在设计时可否考虑增加手动开关。
(三)公交车消防设施的设计探讨
公交车作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人流量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行进中发生火灾造成后果都是相当严重的,在设计和使用时,不仅要考虑灭火器的数量,也应在极易引发火灾的部位,即引擎部位,建议推广安装超细干粉自动灭火器装置,以提高安全系统。
火灾事故的发生,固然有着种种主客观原因,但是在设计或运营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政府在公安线路规划要上更科学要符合民生,硬件上要把好装修材料关,配置和设置必需的消防设施器材,增添逃生指示标志,软件上要加强车辆性能的定期检查,制定应急程序,并能熟练启动,确保不发生类似火灾事故。